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时事聚焦

中介平台批量造假 灰色“种草”产业链该整治了

发布时间: 2022-01-10 作者:银川租车 分享到:
二维码分享

“又‘踩雷’了!”近日,周女士在社交平台上被博主/kloc-3买了一罐婴幼儿辅食。没想到,拿到手后,她发现食材中竟然含有冰糖,不适合1岁以下的宝宝食用。周女士意识到,引诱她下单的“种草”票据根本不是基于真实消费体验的分享。

近年来,“网红探店”“美食种草”等各种分享内容在小红书、Tik Tok、Aauto faster、微博等应用中流行起来,成为对年轻人影响深远的“购物指南”。然而,在巨大商业利益的诱惑下,写作和发送虚假 “种草”笔记已经形成了一条完整的灰色产业链。业内呼吁通过全产业链整改打击虚假 “种草” 虚假营销,这是维护公平竞争、保护消费者利益的需要。

虚假共享已被多次禁止。

“种草”这个词来源于美妆圈,意思是网络上的意见..分享和推荐某种产品,以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随着“种草”文化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习惯在买东西之前先搜索别人的共享笔记做功课。但近年来,博主的“共享草地”发生了变化。

“刚开始看了万人以上粉丝或者达人分享的大V,慢慢发现同时会有很多达人同时对某个产品赞不绝口,营销痕迹太强。后来我特意去找了普通博主的经验。”周女士说,但这些“业余爱好者”的评价可信度仍然不高。“即使是粉丝数十人的博主,也可能会收钱写赞,真正的消费体验也不容易看到。”

2020年9月,面对网友对“共享草地”的严重吐槽,小红书处罚了7383个账号和21.3万张纸条。2021年10月,Aauto Quicker宣布,决定对不当营销和发布虚假宣传信息采取特别措施,严重违规者将被封禁账号。

虚假音符为何屡禁不止?北京大学电子商务法律研究中心主任薛军表示,虚假 “种草”不是简单的用机器注册账号,而是找真正的普通博主制作内容。平台想批量识别,成本很高。“这种内容就像野草,打一轮很快就会回来。”

20多家中介批量生产。

一方面,用户刻意回避大V,更喜欢普通用户分享的真实声音;另一方面,正是商家盯上了这一需求,雇佣了大量的“业余”作家,批量生产了数千张假钞。1月6日,在百度贴吧、QQ群、闲鱼等平台上,记者用“代理写作”、“种草笔记”、“写作评价”等关键词,搜索出大量与代理写作相关的账号和招聘要求。

但这只是冰山一角。记者发现,与社交平台的投网招聘写手相比,以蟹通知、红通知、微媒通知为代表的第三方接单中介平台,才是这条假钞产业链的关键。

在“红色通知”小程序中,记者看到,近30个品类的众多品牌都在招募博主发布便签,所需粉丝数门槛在100万至100万之间,推广回报以产品赠送或现金奖励的形式给出,从上万个医疗美容项目和奢侈品包包到几块钱的护手霜和清洁手套。以一款腰部按摩器为例,如果博主粉丝数超过1000人,不仅会给博主100元到300元的现金奖励,还会给同样的产品价值1499元,目前已有100多位博主在此通知下注册。

目前市场上有20多家这样的第三方中介平台,依靠“代写代发”的灰色产业生存。品牌商家填写需求并预付10%定金后,中介平台会招募匹配对应的业余账号进行批量诈骗,并反馈汇总发货数据。

这些平台面向大规模制造虚假营销内容,输出对象包括Tik Tok、Aauto faster、小红书、微博、大众点评等市场主流内容平台和消费者评论平台。

新App法规虚假营销的管理

“虚假‘种草’钻了平台监管和责任的空子,也会导致平台公信力下降。”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伟表示,当商品的销售只能靠买一支“水军”刷口碑才能实现时,真正优质的产品会被忽视而不做广告,对市场竞争产生不利影响。

1月5日,国家网信办就新修订的《移动互联网应用信息服务管理规定》公开征求公众意见,明确提出应用提供商应规范业务管理行为,不得使用虚假宣传、捆绑下载等行为,不得使用违法不良信息诱导用户下载,不得以机器或人工方式刷单、刷量、控评、创虚假流量。

平台也开启了新一轮的治理,将整改方向瞄准了虚假营销内容-品牌商家的上游。记者从小红书了解到,在..批29个涉嫌违规营销的品牌被取缔后,平台于1月5日进行了第二批治理,39个涉嫌违规营销的消费品牌、线下商户、机构被取缔,其中包括科优必、润百颜、沃小雅等品牌。

薛军认为虚假 “种草”灰渣生产管理必须从需求方、外部组织者和分散参与者三个方面入手,覆盖灰渣生产链的上下游。同时可以针对从事虚假营销的商户和代理运营平台建立“名单共享机制”,形成多平台联动治理,遏制其发布需求,提供给执法监管部门重点监控和打击。

(——文章来源于中国经济网,如有侵权请联系银川租车的小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