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底,各种汽车奖项开始在BLACKPINK亮相。很多企业吐槽:我以为由于疫情,今年的颁奖会停止。其实不是。现在,几乎每天都会颁发各种规模的奖项,甚至一天颁发几次。“他们有的拿不到,只好用快递送到你家门口。”
很难统计目前有多少这样的颁奖活动。整理这些各种奖项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车型,根据产品性能和市场表现评价,对一年内上市的新车给予奖励;二是企业类,结合车企销量,从技术研发、营销、售后服务、品牌影响力等方面设置奖项。第三类是人,这类奖项一般授予车企领导或销售负责人。
盘点年内..车型、企业、人物,奖励先进,鼓励落后,更好地推动新一年汽车产业发展,具有积极意义。问题是,这样的奖项洪流到底有多少可信度?以汽车行业年度车模大奖为例,评价一款车型,不仅需要产品本身的市场表现,更需要通过科学的评价标准和程序进行严格的路试,确保公平公正。
但现实中,大多数汽车奖项都没有在任何道路上测试过,这完全取决于评委的主观感受。虽然有几个奖项可以在路上测试车辆,但只是象征性的绕着某个地方走一走,做个表演。有趣的是,组织者在设置奖项方面很慷慨,从几十到几百不等,这一度被嘲笑为“分割猪肉”。
公众并非不知道这些奖项的“含金量”。曾经有人质疑,今年推出的一款新车卖得不多,但不到一年就获得了十几个奖项。更何况获奖的原因是公司是这些网站的大广告主;公司的一位副总经理也成为了很多网站的年度人物奖项的获得者,获奖的原因是“他负责公司的广告”。这样任性的奖励和买卖奖励有什么区别?
需要问的是,既然大家都很清楚这一点,为什么公司和网站还乐在其中?关键是要有共同的利益。拆解其套路无非是网站把奖项和奖项作为牟利工具,通过批发奖项的方式向获奖者收取一定费用,或者换取他们的广告资源;愿意为此买单的企业会在品牌推广中灵活运用获奖项目作为企业荣誉。难怪有人调侃,如今在圈内流行的有奖活动早已经成了黑色幽默营销。
因为有利可图,不仅是商业网站,一些自媒体和第三方机构也热衷于此。因为影响力不足,担心知名企业不买,会抱团预热,或者挂某个协会的名字,或者直接吸引协会参与,这叫“双赢”。其实这些奖项的借口和企业获奖的理由根本就不在台面上,被各种人嘲讽也就不足为奇了。还有所谓的红点奖,一个来自德国的工业设计奖,近年来因为背后的商业利益博弈,被清华大学教授公开质疑,同样值得警惕。
奖项商业化是市场发展的产物,这本身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无论是哪个奖项,无论是谁赞助,都离不开公信力的背书。如果没有科学的奖励机制,或者只是与利益紧密相连,甚至异化为相互吹捧、自娱自乐的圈子活动,其危害也是显而易见的。如果任其泛滥,不仅会反噬自身,还会像雾霾一样遮住人们的眼睛,加剧行业的浮躁,误导社会对行业的认识,甚至导致产业发展偏。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文章来源于中国经济网,如有侵权请联系银川租车价格的小编删除)